正规实盘杠杆平台排行
正规杠杆平台排行

南京股票配资 收藏|中小银行如何应对低息差?一篇说透

168次浏览

南京股票配资 收藏|中小银行如何应对低息差?一篇说透

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如下:

近期,笔者利用一个月的时间,走访调研了六个省十几家城商行、农商行。笔者发现,当前环境下,中小银行主要面临的问题,是关键指标息差的问题。

息差背后是不良贷款率和付息率

净息差=(银行全部利息收入-银行全部利息支出)/全部生息资产。由此,可以进一步穿透到更深一层的两个关键指标:不良贷款率和付息率。为什么没提收息率呢?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。不良贷款率历来都是中小银行的核心指标,也是底线指标。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只要是控制好了这个指标,日子基本上是好过的。现在,可能不行了,因为光控制资产端风险,不控制负债端成本,是不行的。因此,付息率成了一个更加关键的指标。只有降低资金来源成本,在有效需求相对不足、市场竞争不断加剧的背景下,才可能将资金放出去、用起来、有收益。

那么,如何降低付息率?主要来源于活期存款。但事实上,从全国数据来看,中小银行普遍存在一个“双70”现象:各项存款中,储蓄存款占比70%,储蓄存款中,定期存款占比70%。对此,我们需要辩证地看待:中小银行不是定期存款占比太高了,而是活期存款太少了。如何提升活期存款的占比,才是穿越低息差时代的最大命题。

从调研情况来看,付息率低的银行,无一例外都是机构类存款比较多的银行。这种情景,有点像过去在资产端的经营,同样是依赖于大的业务、大的项目。但是,机构类存款的竞争也是巨大的(多数成本并未反映为利息支出),而且起伏也是不定的。更稳定的活期存款,还是各类商户和个人的零售类活期存款,但中小银行往往对此束手无策。

全新逻辑在于互动

为什么束手无策?因为还是按照过去的逻辑经营银行。那么,什么逻辑才是中小银行的新逻辑呢?全新的逻辑在于互动。

人们常说,远亲不如近邻。为什么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戚,不如从陌生到熟悉的邻居呢?原因就在于“低头不见抬头见”。也就是说,经常地、持续地互动,要么是频繁地简单打招呼,要么是需要的时候可以互相帮衬一下。对于一家银行来说,就是形成持续与客户互动的关系,赢得客户信任,愿意开卡、绑定,列为主结算卡,进而形成活期存款的“蓄水池”。

这其实非常考验银行更加内核的“功力”。因为活期存款不是标准化产品,不同于定期存款,也不同于贷款,仅靠管理上的任务分解、员工的辛苦指数、人际关系,以及一些营销创新等“招数”,是不解决根本问题的,需要“全行总动员”,才能让客户基于品牌认同、体验认同后做出自愿选择、“用脚投票”。事实上,各家中小银行零售转型难见成效,根本的原因也在于此,是“部门零售”,而非“全行零售”。

由此,决定“活期争夺战”胜负的关键是客户,中小银行需要从经营业务转向经营客户。

经营客户,需要搭建全体系的客户经营体系,涉及获客、活客、维护、挽回等全客户旅程的机制建设,涉及网点、服务站、线上等多渠道协同,涉及存款、贷款、财富等多产品的配合,涉及银行内部个金、个贷、网金、电银、渠道等不同部门的配合。既对中小银行传统的业务模式和数字化能力提出了挑战,更主要的是,对中小银行的组织能力提出了考验。

中小银行需要修炼“五项内功”

对于大部分中小银行来说,搭建全体系的客户经营体系,其实是比较困难的。因此,选择切入口至关重要。招商银行转型之初,主要切入口是做大客户的AUM,对于中小银行来说,可能将资产端作为切入口更加可行。一方面,中小银行没有足够支撑客户AUM的产品和手段,另一方面,零售贷款的背后就是每个月的结息,就是各类贷后管理,这本质上也是一种互动,进而为赢取活期存款、交叉销售等机会创造了可能。

但贷款是“银行把钱放到客户的口袋里”,银行不仅要考虑利息的问题,更需要考虑本金的问题。这也需要提升银行的系统能力,而不是仅仅依靠个人能力。由此,中小银行需要抓紧修炼“五项内功”,用组织能力替代过去的个人能力。

◎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价值导向

价值导向看似虚无,实则影响至深至远。“以客户为中心”的理念,各家银行一直这么说,但真正落地的却很少。在需求旺盛、利差锁定、分层竞争的年代,喊喊口号,做做样子,照样“躺赢”。在需求不足、利差放开、大行下沉的当下,光喊口号、做样子显然是不行的,中小银行需要真正将客户当作“衣食父母”来对待,从少数客户到多数客户,从阶段服务到终身价值,从单项业务到交叉销售,更主要的是从单算银行利润到银客之间的“价值双向奔赴”。根据国际经验,银行的客户忠诚度每提升5%,利润增加25%-85%,且一个忠诚客户平均会向5人推荐,而新开发客户成本是维系老客户的5-6倍。因此,以客户为中心的理念,不仅仅是理念,而是应对低息差的第一条。

“以客户为中心”,不仅要“想到”,更需要匹配相应的管理手段、技术工具切实做到。对于中小银行来说,“以客户为中心”一定要充分发挥网点与人员这“两只脚”的作用,将一贯认为的成本劣势转化为竞争优势,而且这是其他银行所不具备的比较优势。比如,A地级市的某家大型银行人数是当地农商银行的十分之一,在“个贷新规”20万元以上贷款必须亲见亲签的情况下,这种比较优势体现得就非常明显。同时,还需要借助数字化手段,服务更多的长尾客群,并将不到5%的客户贡献度(全国中小银行中真正贡献价值的客户不到5%)逐步提升,比如提升到10%,就相当于是利润翻番,这个难度相对是不大的。针对中小银行的网点无法“自由迁徙”的实际,还要实现客群与渠道之间的有效适配,既可以实现经营上的降本增效(根据A银行的测算,高柜单笔业务大概8.3元,自助机具单笔业务大概5.5元,金融服务站单笔业务大概3.5元,手机银行业务成本几近于零),更可以在持续互动中彰显金融的功能,体现服务的价值。

◎推动以一线为中心的组织进化

对外需要“以客户为中心”;对内则需要“以客户为起点”“以一线为中心”,“倒排”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,以此实现发动群众的效果,体现出“组织的力量”。“组织的力量”不是一种概念,而是“真金白银”,是新的利润增长点。麦肯锡对全球700家企业的研究成果显示:“企业的组织力与业务绩效呈高度相关性,组织力强弱和业务绩效差距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.5-1之间”。

可见,在本轮的普惠竞争中,大型银行与中小银行竞争的核心其实不在业务层面,而在组织层面。中小银行“不是落后就要挨打,而是无组织就要挨打”,而且要想提升业务绩效,走出低息泥潭,务必提升组织力。如何实现“有组织”“不挨打”?传统的组织模式需要基于三个方面来重新构建,一是客户需求;二是一线需要;三是数字化转型所需。可喜的是,一些头部中小银行已经在这方面作出了积极的探索。例如,S农商银行在组织架构设计当中,在传统的职能划分基础上,专门设置了“基础客群经营部”等部门,这种组织设计原理与招商银行本轮组织变革的原理是相通的,主要的取向是挖掘更多的客户价值,并注重通过“强总部”的方式来赋能一线,响应客户的需求变化。A银行将过去的信息科技部改成“科技发展部”,常态化设立跨部门的业务与科技融合团队,将过去的“支撑保障”定位转变为“穿针引线”,不断通过效率改进、数据赋能等作用,提升一线营销的精准性和管理的规范性。在三代社保卡的过程中,在银行数量增加的背景下,反而从过去的82%市场占比提升到了90%,这就是组织职能调整带来的业绩变化。

◎加快以流程重塑为主线的技术变革

我国已经从工业化时代迈入了数字化时代,数字化技术需要新的组织模式来配套保障,而人口集中化、土地资产化、农业产业化等新的客户和产业特征,也迫切需要新的金融服务模式。因此,组织进化的下一级应该是流程重塑。传统的信贷理念、流程、技术等模式已经不适合当下的客户需求。比如,农户还是传统农户吗?他可能实现自产的同时还在自销,实现了一二三产的全面融合,简单的农户授信已经跟不上农户资金需求。此外,传统的“超级客户经理”管理模式(客户经理从贷款受理到清收全部参与,甚至“一手清”的模式)已经不能适应低息差时代的成本集约、效率提升、风险控制等实际,需要因地制宜变革信贷技术、大刀阔斧地变革信贷流程,跟上时代的脚步。

根据了解,目前J省全省推广业界熟知的“三台六岗”模式,而H省运行八年的“IPC做减法、评分卡做加法”的“机器+人工”信贷工厂微贷模式,效果良好。这些模式的核心逻辑就是岗位相互制衡、流程高效运转,客户经理回归维护客户关系的职责本源,审批环节告别“权力审贷”,转变为“专业审贷”,清收也有专业的人做,大家各自在自己专业的、熟悉的领域深耕,从“家庭做饭”的模式转变为“饭店做饭”的模式,在防控风险的同时提升效率。前面提到的S农商银行专门设置了“流程革新与客户体验部”,专司各类流程的优化整合,并注重来自客户的反馈,更是将流程变革作为了一项常态化、重点性的工作来抓。

◎探索以降本增效为取向的管理精进

低息差时代,对收入来源单一的中小银行来说,与其增加收入来源,不如“利出一孔”,在自己擅长的领域“无限深耕”“极致经营”,实现“针尖捅破天”的效果。目前来看,在“向外求”的业务经营方面,各家银行的做法不同,但各有特色,可能更需要的是“向内求”,聚焦传统管理中的弱点各个击破,逐步锻造资产负债管理、利率定价、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能力,通过管理的专业化来保障发展的高质量。

但调研中了解到,一些中小银行明确表示,只要是不能直接产生价值的活动,比如外出培训、项目建设等方面,都不做新的投入。这其实是从一个极端到了另一个极端。大型银行可以这样,中小银行恰恰不能这样,就像一个家庭一样,普通家庭要想改变命运,必须要“穷则思变”,要看看外面的世界,别的银行的做法,这样才有可能改变命运。反之,还是“靠天吃饭”“闭门造车”,可能很难改变困难的境地和贫穷的命运。这里专门点出这一点,其实想强调的是,学习不仅仅是学原理、学方法,更主要体现出的是一种姿态。与其“躺平”“摆烂”,不如提灯前行,学习至少是“改变命运”的一种可能。

◎实现以放大线下优势为目的的数字化转型

真正的数字化能力,永远不是中小银行的比较优势,线下才是。中小银行需要补齐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各类短板,但不能希冀数字化成为自身的“长板”,反而要秉持“越是数字化、人的服务越珍贵”的理念,找到符合自身特色、顺应时代要求的差异化转型道路。

通过汇总各家标杆银行的先进做法,比较适合中小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模式,应该是“海豹突击队”模式,即打造总部赋能、远程支援和网点作战、网格营销相结合的模式,以此形成“根据地+千军万马+金融科技”的新格局。这样的局面,不仅可以保证在尽可能少的投入下实现数字化转型,也能充分彰显传统的线下优势,迎来中小银行的“第二春”。

加快阶段跃迁步伐

回头来看,过去二十多年,中小银行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阶段:

第一个阶段的主题是“存款立行”。这个阶段基本上处于本世纪初到大行下沉之前,这个阶段利差锁定,需求旺盛,有存款就有贷款,只要控制好不良,收入和利润就能保证。

第二个阶段的主题是“资产兴行”。这个阶段基本上处于大行下沉与疫情放开之前,这个阶段利差下行,各家中小银行以“增户扩面”来“跑马圈地”,实现“以量补价”。

第三个阶段的主题是“客户为王”。这个阶段是从疫情放开到现在以及未来,在低息差成为一种新常态的背景下,许多中小银行从经营指标转变为经营客户,围绕客户这个中心,从业务结构、盈利模式、组织管理、技术支撑等方面全面求变,并总结出了许多好的经验和做法,彰显出敏捷特色和强大韧性。

从存款到贷款,再到客户,这三个阶段的经营越来越困难,竞争越来越激烈,但正是这种环境变化,让更多的中小银行“无限地接近经营的本质”,那就是经营客户而不是经营业务。从这个角度看,我们应该感谢这种不利的变化环境,因为“任何杀不死你的,终将使你更强大”。我们所需要做的,就是改变过去的逻辑,加快阶段跃迁的步伐,在低息差时代锻造出更加强大的自己。

作者系《中国农村金融》学术委员会委员段治龙

编辑:马力、李美;审校:王峥、王玺;审核:王文珠南京股票配资

随机内容